對於源遠流長的皇室收藏,不單是「長宜子孫」的一筆寶貴財富,也不是僅供皇帝個人賞玩的珍稀藝術品,更重要的是這些藏品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與文化象徵意義。皇室收藏文物,更重視這些文物所寓有的某種至高德行的涵義,認為它的聚集可被視為天命所歸的象徵。因此,新的王朝接受前朝的舊藏,表示著它繼承前朝的天命;或者如有的研究者認為,皇家收藏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確定其政權合法性的重要來源。故宮的收藏,可以上溯到宋朝,至今已有千年歷史,而所收藏的文物,則反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。
▲圖:清室善後委員會查封宮殿用之簽條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故宮肇始
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中華歷代國寶文物,其淵源可上溯自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宮廷,收藏文物極為豐盛。中華民國成立初始,這些宮廷珍藏皆留存於紫禁城內。清遜帝留住內城宮庭期間,許多珍品文物因溥儀藉賞賜、滿清舊臣「借閱欣賞」、拍賣點押等名義,行竊取盜賣之實,文物珍寶流失數量難以估計,其中包括北宋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。民國十三年十月,直系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將廢帝逐出紫禁城。國民政府成立「清室善後委員會」,清點宮中文物,並設立故宮博物院。
▲圖:末代皇帝溥儀與末代皇后婉容合影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1914年 | 政府將前清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紫禁城的外廷,成立北平古物陳列所。 |
1924年 | 十一月,清遜帝溥儀遷出故宮,政府設置「清室善後委員會」整理宮內珍藏文物。 |
1925年 | 成立故宮博物院,於雙十國慶舉行開幕大典,並開放參觀。 |
1928年 | 六月,北伐成功,南北統一,國民政府接收故宮博物院。 |
▲圖:故宮博物院開幕時之神武門樓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1925年10月10日,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,這座皇家宮殿首次向普通民眾打開宮門,公開展覽內府收藏,得以一窺神秘的皇帝生活。此舉被時人讚譽為「辛亥革命未竟之事業」。史料記載,雖然故宮是下午2時才開幕,但當天早晨8時,神武門前就已人頭攢動。市民自發來參觀者達5萬餘人,可謂萬人空巷。是日,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在乾清宮前隆重舉行。
▲圖:神武門故宮門匾,1925年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故宮博物院的成立,象徵君主法統的清宮舊藏為人民所共有並同享,為其國寶意義賦予了維繫中華民族文化、傳續中華文明血脈的新內涵。從此,歷代皇室的收藏、宮廷稀世珍品,全數成為華夏的文化遺產。一般民眾皆可自由進出宮庭,觀賞文明藝術的寶藏。
▲圖: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書畫展廳原狀照,攝於1925年至1933年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文物南遷
二十世紀30年代,面對虎視眈眈的侵略者,故宮博物院開始籌劃史無前例的「文物萬里大遷徙」。當時值逢兵荒馬亂,中國在日軍的全面入侵下山河變色。為了避開戰爭的災難性破壞,保證在非常時期文物不受損失,最為可能的方法就是將文物遷到安全的地方。原本存放北平古物陳列所的精品文物,也顛沛流離隨著故宮文物南遷,並於1933年在南京成立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」。其間文物南遷十多年,受盡種種險阻,途經上海,南京,安順、重慶、樂山、峨眉等地多次遷移,多次險遭滅頂之災,幸虧總能化險為夷。
▲圖:文物裝箱情形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故宮文物箱件於太和門前廣場集中,準備啟運情形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文物南遷出發前,1933年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1933年 | 二月,日軍進攻華北情勢告急,開始將文物分批南遷上海。 |
1936年 | 八月,南遷文物由上海轉運至首都南京朝天宮。 |
1937年 | 一月,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。同年八月間爆發淞滬會戰,南京情勢告急,遂將文物分批運往貴陽安順、四川樂山、峨眉安置。 |
1945年 | 八月,日本於宣布無條件投降,故宮博物院重新回復運作,四川峨眉、樂山等地文物陸續移至重慶。 |
1947年 | 故宮文物開始由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,至十二月全數運抵,戰後復員工作告一結束。 |
▲圖:故宮因抗戰第一批南遷文物初到貴州時,以卡車輸運的情形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故宮文物西遷避寇,於漢中成都間以浮橋渡河實況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故宮文物西遷避寇,於川陜公路之運輸實況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南京分院保存庫山洞秘庫庫門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至此,歷時15年的遷運疏散文物工作,終以保全絕大多數文物的業績而告一段落。轉運遷移如此大規模的文物,不僅在中國博物館史上為空前,在世界博物館史上也絕無僅有。
渡海赴臺
1948年,國共戰爭形勢逆轉,國民政府決定挑選故宮和中央圖書館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、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精品運往臺灣。1949年2月,共三批文物送達總計2,972箱;597,556件冊,故宮運抵臺灣的雖僅為南遷文物約四分之一,但多屬精品重器。剩餘11,178箱故宮文物除2422箱留在南京外,其餘都在1950年代重返北京故宮。遷臺後,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」和 「故宮博物院」合併而成現今之故宮博物院。
1948年 | 十二月至翌年二月,國共戰事未平,文物運往臺灣,暫置臺中。 |
▲圖:蔣中正致杭立武請海軍派艦運送文物赴台公函。(圖片來源:取自騰訊網,嘉德提供)
▲圖: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運輸艦《中鼎輪》負責載運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。
建館復院
故宮文物並非一開始就存放在臺北外雙溪,1949年運抵臺灣後,部分曾暫存楊梅的鐵路局倉庫,隨後在臺中的臺糖倉庫寄居一年,又搬遷至臺中霧峰北溝的山洞內,足足存放了十五年。當時在北溝山壁開鑿一座U字形山洞,作為文物防空及典藏空間。直到1965年臺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建成,存放在北溝的文物,才全數搬遷至新院。 自從民國22年戰事吃緊,故宮文物離開紫禁城,暫時遷置上海…歷經波折、幾番輾轉,流轉長達四十年。種種因緣際會播遷入臺,幸運躲過文革浩劫,得以接續傳承,成為多元文化源流極為重要的一部分。
▲圖:北溝山洞庫房落成啟用,聯管處同仁合影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北溝文物陳列室外觀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北溝文物陳列室內部展廳,每次公開展示200餘件文物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保存在台中霧峰北溝十六年的故宮文物,開始用卡車分批遷運台北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1949年 | 文物運送來臺後,行政院在臺中霧峰北溝設立「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」。 |
1957年 | 北溝陳列室正式開放。 |
1965年 | 臺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,飄泊多年的國寶終於有了安身之所。 |
國立故宮博物院座落臺北市郊外雙溪,選於1965年11月12日孫文先生百歲冥誕當日舉行落成典禮,故又稱為「中山博物院」。當年由於北溝場地有限,交通不便,無法發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,因而決定遷建新館。蟄伏臺灣17年的文物,終於有了一個適當的保存和展覽環境。也正由這天開始,有了兩座故宮博物院,而臺北故宮成立比北京故宮晚了整整四十年。隨著文物的東遷,民族的傳統也和這些文物一起飄洋過海,並在臺灣承繼下來。
▲圖:外雙溪新館建築完工後之院區俯視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1971年7月5日,故宮博物院重新開放的同時,起用了郭沫若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匾額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1967年 | 第一期館舍擴建完工,擴充正館左右兩翼。 |
1971年 | 第二期館舍擴建完工。 |
1984年 | 第三期擴建竣工,行政大樓正式啟用。 |
1985年 | 至善園完工。 |
1995年 | 第四期擴建竣工,圖書文獻大樓正式啟用。闢建「至德園」。 |
2001年 | 籌設建立故宮南部院區。 |
2006年 | 十二月,正館改建完工啟用。 |
2015年 | 十二月底,故宮南院開館試營運。 |
此後,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,2015年12月28日啟用了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部院區。原本等待反攻之日所建的臺北故宮,僅是「暫棲之所」;沒想到,銜接上臺灣靈動地氣的故宮博物院,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,如今已開枝散葉。綜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展的歷史,有如一個人的成長,經過生於憂患、長於艱難的歷程,終於苦盡甘來。
▲圖:臺北故宮全景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▲圖: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。(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)
留言列表